研究动态
业界动态
研究动态
梁昊光:一带一路如何走得通、走得远、走得久
日期:2017-06-15 浏览次数: 字号:[ ]

【摘要】从创新发展的视角看,“一带一路”是中国向国际社会提供的最大公共产品,体现了中国“协和万邦”的使命追求和历史担当。“一带一路”战略从概念到规划,从倡议到实施,呈现出广阔的战略延展性,面对复杂的地域特征,破解了如何行得通的问题。在协调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中国主张命运与共的命运共同体理念,要求一个国家也不能掉队,可能发展有先有后,但都要同舟共济、水涨船高、共同发展,做到共商、共建、共享,共担责任,实现合作共赢。

【关键词】一带一路 中国方案 治理途径   

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是中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做出的重大部署,是推动沿线国家加强互利合作、共谋发展繁荣的战略倡议。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是管全局、管根本、管长远的导向,具有战略性、纲领性、引领性。“一带一路”建设蕴含新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则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新指引。在新理念的引导下,“一带一路”建设将呈现发展新气象,彰显中国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贡献,具有深远的世界意义。

一带一路建设的中国贡献和世界意义   

丝绸之路精神的新传承。两千多年前,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将中国与亚、欧、非三大洲的众多国家联系起来。正是在丝绸之路的引领推动下,世界开始了解中国,中国开始影响世界。在中华民族同其他民族的友好交往中,逐步形成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特征的丝绸之路精神。今天,世界格局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中国与世界面临着又一个战略性关口。中国继承和发扬丝绸之路精神,砥砺前行,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唤起了沿线国家的历史记忆,引发国际社会热烈反响。正所谓“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历史文化宗教不同,只有通过文化交流与合作,才能让各国人民产生共同语言、增强相互信任、加深彼此感情。“一带一路”紧扣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主题,生动诠释中国和平发展理念,丰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顺应了时代要求和各国加快发展的愿望,把中国的发展同沿线国家发展结合起来。

经济唱戏需要文化搭台。文化传承与创新是各国经济贸易合作的“软”支撑。文化交流总是与生产知识、生活知识的交流融合在一起,先进科技文化的引进往往直接促进一个地区生产力的发展。古代中国许多科学文化创新创造通过丝绸之路传到西方后,对西方近现代科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近代西方的一些现代科学知识,也是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到中国的。文化交流通过引进新的技术、新的信息,不仅能够激发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活力,而且能够缩短社会发展的进程。如今,纵观丝绸之路沿线各国,其大都是世界多极化和全球化的中坚力量,沿线各国都有必要借鉴其他地域的文明成果来推动本国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一带一路”的提出体现了中国“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诚意与友善,尊重理解沿线国家的历史、语言、宗教、风俗等差异。倡导文化先行,树立文化引领经济的高度自觉,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现代文化的创新,通过进一步深化与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促进区域合作,实现共同发展。

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引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结构性失衡加剧,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动能不足。“一带一路”是中国针对世界经济复苏低迷开出的药方。它倡议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构建中蒙俄、中国—中亚—西亚、新亚欧大陆桥、中巴、中国—中南半岛、孟中印缅等国际经济走廊,对接沿线国家发展战略、发展优势、发展区位,开展国际产能和跨国产业链合作,成立亚投行、丝路基金提供金融支撑,推动达成新的自贸协定和现有自贸协定升级。

“一带一路”建设将为沿线各国共同发展增添新动力,为世界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有利于全球经济实现平衡和复苏增长,为共建发展繁荣的世界添砖加瓦。从区域经济大市场的视角来看,“一带一路”是由沿线节点城市及港口互联互通构成的、辐射城市及其腹地的贸易网络和经济带,是一个促进亚洲、亚欧、亚非经贸市场中商品、资金、人才、技术、信息等各要素自由流通的超大型“自由贸易”市场。“一带一路”的建设顺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促进经济要素有序、高效的自由流动,实现资源高效配置。从而推动沿线各国实现经济政策协调,实现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形成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新的经济合作架构。从工业化视角看,“一带一路”战略的推出,表明我国的工业化进程正在产生更大的“外溢”效应。“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处于不同的工业化阶段,拥有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加之资源禀赋各异,形成了不同的优势产业类型。通过各国间的产能转移与合作,有利于实现“一带一路”国家产业链的有效转移和分工明确的生产网络的构建,将带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产业升级、经济发展和工业化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命运共同体建设的新探索。与历史上以力取利、赢者通吃的大国崛起方式不同,中国倡议“一带一路”秉持“既让自己过得好,也让别人过得好”的理念,信的是“众人拾柴火焰高”,想的是大家共同发展才是好的发展,始终从谋求沿线各国互利共赢的根本利益出发。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和平发展的决心,以及践行“达则兼济天下”义利观的诚意。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上升以及国际影响力的扩大,中国有能力也有意愿为世界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一带一路”在推进过程中既授人以鱼亦授人以渔,致力于在保持战略韧性的前提下,通过发挥中国的带动作用,深入挖掘沿线地区发展潜力,充分调动沿线国家各方面的积极性,积极促成互利共赢、合作发展的态势,让沿线国家以一种可持续的方式搭乘中国发展的“快车”“便车”。

中国愿以建设性的姿态推动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当前,现有的国际规则体系未能反映世界权力结构的变化,缺乏针对跨国性事务的制度设计,缺乏对文明多样性的尊重,无法有效管理全球事务,“全球治理赤字”日趋扩大,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正处在历史的转折点上。国际社会亟需继承、改进、整合、创新现有国际规则体系。“一带一路”建设恪守《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着眼沿线各国实现发展的共同需求和互补优势;注重与现有机制相辅相成,注重合作模式多元化,注重制度建设与务实合作齐头并进,注重区域治理与全球治理协调共进;通过务实合作将沿线国家人民的命运紧密相连,不仅有力带动沿线国家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也极大促进各国相互信任和互学互鉴,推动各国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通过自身发展带动和促进世界共同发展,开启了对全球治理新模式的探索,体现了超越狭隘民族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纷争的创新精神,为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开启了新航程。

三大原则保障“一带一路”道宽路畅

要想走得远,必先行得通。加强规划协调,有力有序有效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是其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一带一路”战略是一个包容性、开放性的战略构想,战略具有多元的国家战略诉求,包含多重的对外开放功能,呈现广阔的地域延展性,战略指向合作、互信、交流、融合等多重开放功能,充分利用现有合作机制和平台,照顾各方利益关切,寻求合作最大公约数,推动沿线国家实现发展战略相互对接、优势互补。协调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表明,人类社会发展并非只有战争起家、殖民掠夺一条道路,共商、共建、共赢的“和而不同”发展路径应该成为国际社会的优先选项。中国主张命运与共的命运共同体理念,要求一个国家也不能掉队,可能发展有先有后,但都要同舟共济、水涨船高、共同发展,做到共商、共建、共享,共担责任,实现合作共赢。

共商是行得通的基础和原则。共商就是集思广益,兼顾各方利益和关切,体现各方智慧和创意,好事大家商量着办。“一带”和“一路”倡议分别在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提出,本身采取的就是与东道国共商的形式。共商“一带一路”建设强调彼此坦诚相待,不惧怕分歧,不回避问题,注重平等协商,把对话当作“黄金法则”使用,不刻意追求一致性,不强人所难,高度灵活,富有弹性。中国坚持与邻为善、与邻为伴,坚持睦邻、安邻、富邻,践行亲、诚、惠、容理念,努力使自身发展更好惠及亚洲国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数量众多,各国发展水平、经济规模、文化习俗等差别很大,以共商为基础,沿线各国作为平等参与者都可以参与到协商中间来,兼顾各方利益和关切,才能切实凝聚力量、体现各方智慧。共商“一带一路”建设倡导文明宽容,互尊互信,开展文明对话,促进文明互鉴,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的发展道路,尊重各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共商“一带一路”建设注重以机制化安排推进合作,建立一系列磋商机制,通过目标协调、政策沟通和规划对接,把各国潜力挖掘出来,使各方优势互补起来,将各国利益交汇起来,不断扩大合作增长点和战略融合点,形成协同效应。

共建是协调发展的核心和手段。中国是“一带一路”的倡导者,但建设“一带一路”不是中国一家的事,沿线国家都可以发挥作用,只有各方相互搭台补台,“一带一路”才会好戏连台。作为发起国,中国自倡议伊始就以实际行动推动共建“一带一路”,习近平、李克强等中国领导人在高层交往中多次深入诠释“一带一路”的深刻内涵和积极意义。共建“一带一路”坚持自愿原则,尊重各国法律法规,遵循国际规则惯例,统筹沿线各国的共同利益和具有差异性的利益关切,努力形成各国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区域协同联动发力、全线一体稳步推进的共建态势。共建“一带一路”既发挥政府在宣传推介、建立机制等方面把握方向、协调引导的作用,又注意构建以市场为基础、企业为主体的合作机制,努力形成政府、市场、社会有机结合的合作模式。共建“一带一路”既要登高望远,做好顶层设计,规划好方向和目标;又要脚踏实地,加快推进有共识、有基础的项目,争取早期收获。共建“一带一路”正是实现命运共同体伟大使命的现实载体,正是共筑命运共同体的实施战略、实现路径和实现形式。

共赢是结伴走得更远的目标和动力。中国不仅致力于自身发展,也强调对世界的责任和贡献,坚信只有合作共赢才能办大事、办好事、办长久之事。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历史上的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进行的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一带一路”建设要以中国发展为契机,让更多国家搭上中国发展快车,帮助他们实现发展目标。“一带一路”倡议从中国人民与世界各民族合作共赢的根本利益出发,不仅造福中国人民,也造福世界人民。在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同时,将自身发展战略与他国发展战略进行对接,将自身资本、技术和优势产能输出与他国发展经济的现实需求予以衔接,扩大彼此战略契合点和利益交汇点,寻求共赢发展的最大公约数。在充分发挥现有合作机制平台作用的基础上,积极推动建立亚投行、丝路基金等新型金融合作机制,从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深层次推动双多边全面务实合作,促进沿线国家和地区经济、政治、文化和安全良性互动、共同发展。

两年多来,“一带一路”从概念到规划,从倡议到实施,参与伙伴越来越多,产能合作全面推进,亚投行、丝路基金等金融支撑顺利投入运营,中巴经济走廊、中泰和匈塞铁路等标志性大项目有序推进,沿线国家在全球供应链、产业链和价值链上的地位不断提升。“一带一路”建设必将推动沿线各国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有利于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合作架构,为全球跨区域合作树立良好典范。

五大发展理念融合“一带一路”走得通、走得远、走得久

创新协调“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如果说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大的“创新”,“一带一路”则是改革开放的“升级版”。从创新发展的视角看,“一带一路”是中国向国际社会提供的最大公共产品。新的历史条件下,以更高的站位、更广的视野,以创新理念和思维,继承和弘扬丝绸之路精神,推动世界经济复苏增长,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体现了中国“协和万邦”的使命追求和历史担当。

有共同理念才能走得更久。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成果,是通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必由之路。古丝绸之路因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蔓延而淹没在历史深处,教训深刻。建设绿色丝绸之路,既是实现“一带一路”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更是顺应人类社会文明进程的必然要求,彰显了中国“天人合一”的自然遵循,为建设绿色世界贡献力量。

牢固树立绿色“一带一路”理念是放弃走堵的近路而选择走远的通畅之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多为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大多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不少地区生态脆弱,环境承载力有限,既发展经济又渴望环境保护,建设绿色“一带一路”是优先选择。“一带一路”建设顺应沿线国家平衡发展与环保的愿望,规划之初便明确提出建设绿色丝绸之路概念,强调在投资贸易中突出生态文明理念,加强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和应对气候变化合作;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中充分考虑气候变化影响,强化基础设施绿色低碳化建设和运营管理。“一带一路”坚持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发展,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将成为凝聚沿线国家绿色发展合力的战略纽带。

积极开展绿色“一带一路”实践。“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一带一路”建设倡导形成政府、市场、社会有机结合的合作模式,推动携手共建绿色低碳可持续的新型发展模式,努力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让美丽和发展同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立健全有效的对话和联动机制,规划实施一批各方共同参与的重大项目,开发利用清洁能源,培育绿色技术产业,统筹推进域内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当前,建设绿色“一带一路”已成为中国—阿拉伯国家集体合作的重点项目,是中欧未来最有潜力的合作领域。中国率先行动,认真落实气候变化领域南南合作政策承诺,如期启动在发展中国家开展的低碳示范区、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项目;积极与一些沿线国家签署双边林业合作,启动亚欧林业示范项目,举办中亚地区林业战略合作高级研讨会。

轻装减负,才能走得更远。当今时代,随着全球生态安全问题日渐突出,各国日益成为唇齿相依的生态命运共同体。习近平在出席联合国成立70周年系列峰会时强调:“建设生态文明关乎人类未来。国际社会应该携手同行,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一带一路”建设主动适应生态全球化趋势,关注沿线国家生态利益和关切,多双边渠道并举,共建绿色丝绸之路,有利于促进地区生态文明建设,为保障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共建绿色丝绸之路还将为沿线国家挖掘新的经济增长点,将生态环境、绿色产业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新发展、创造国际竞争新优势提供契机,以期推动各国在实现绿色发展的基础上,共建全球生态治理体系,携手迈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聚同化异缔造开放发展大格局。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各国交往越来越密切,利益交汇、命运交织日益凸显。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导致落后。开放的“一带一路”扔掉你输我赢、赢者通吃的旧思维,拥抱多方共赢、美美与共的新理念,是沿线各国走向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体现了中国“海纳百川”的开放胸襟和包容气度。

“一带一路”建设理念的开放性。“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历史文化传统、政治法律制度、经济社会发展、宗教价值观念迥异,选择差别化的社会制度、发展道路、生活方式合乎情理。“一带一路”建设坚持开放包容理念,追求聚同化异,奉行自愿平等参与原则,努力把世界的多样性和各国的差异性转化为促进共同发展的能动性。“一带一路”建设坚持融合发展,诚心诚意相互对待,鼓励将本国发展与沿线其他国家发展结合起来,在推动发展机遇相互转化中谋求共同发展。“一带一路”建设坚持民心相通,夯实各国合作民意基础,以理念认同带动行动协同,推动经济在开放融合中发展,文明在交流互鉴中丰富,各国在互利合作中共赢,更说明一条路需要不同的人来走,才能通向更远。

“一带一路”建设平台的包容性。在全球经济复苏缓慢、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当下,“一带一路”坚持开放发展不动摇。“一带一路”致力于构建包容性发展平台,坚持伙伴关系,没有主从之分;不搞势力范围和封闭小圈子,完全向域内外所有国家开放,不排斥和针对任何第三方,没有冷战和集团对抗背景;不预设合作条件和门槛,不是援助方和受援方的关系,更不是任何国家的地缘政治工具。“一带一路”建设充分发挥上合组织、中阿合作论坛、东盟“10+1”等现有机制作用,既不替代也不与其恶性竞争,而是通过在现有机制的“瓶子”中装入“一带一路”的“新酒”,推动沿线国家实现生产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一带一路”的开放平台东连潜力巨大的亚太经济圈,西接成熟发达的欧洲经济圈,必将“带宽路长”,在各国良性互动中开拓进取,实现和谐共赢。

“一带一路”建设主体的多元性。“一带一路”鼓励百花齐放,而非一枝独秀。“一带一路”的合作伙伴基于但不限于古代丝绸之路和亚欧大陆,所有有意愿的国家和经济体都可以加入“一带一路”“朋友圈”,发挥建设性作用,推动并受益于“一带一路”。“一带一路”的合作范畴也不仅限于政府间合作,各国地方政府、金融机构、跨国公司、国际组织和非政府组织都可以参与进来,形成政府主导、企业参与、民间促进的立体格局,使政府有形之手、市场无形之手、社会勤劳之手同向发力。“一带一路”建设鼓励各国主动开放、多向开放、全面开放、公平开放,协力缔造双赢、多赢和共赢的开放发展大格局。

共担责任、共克时艰、共享机遇、共创繁荣。共享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出发点,也是“一带一路”建设的落脚点,体现“一带一路”建设的本质要求。在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时空坐标中,“一带一路”建设坚持共建与共享的统一性、利益与责任的一致性、早期收获与长远发展的协调性,着力打造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展示出中国“兼善天下”的世界观和促进沿线国家共同发展的勇气和决心。

共建与共享的统一性。共建是共享的基础和前提,共享则是共建的目的和归宿。统筹协调共建和共享之间的关系,“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都有成就感的生动局面”,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前进方向。当前,“一带一路”正在成为全球瞩目、各方竞相参与的伟大事业,一系列深化合作交流的政策机制已经形成,一大批标志性工程项目正在实施,各国共谋发展,相互对接,不断衍生出新的合作机遇和方案,共建“一带一路”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中巴经济走廊最大道路项目——白沙瓦至卡拉奇高速公路动工,老挝史上最大规模基建项目——中老铁路老挝段奠基,东南亚地区首条高铁——印尼雅万高铁兴建;对接俄罗斯“欧亚经济联盟”、欧洲“容克计划”、哈萨克斯坦“光明之道”新经济政策、蒙古“草原之路”倡议等稳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鲜明诠释了“共建中共享、共享中共建”这一利益共同体的生命力。

利益与责任的一致性。“一带一路”建设倡导经济发展与和平安全并重,两者相辅相成,实现发展是维护地区长治久安的“总钥匙”。“一带一路”建设既要共同谋划利益和福祉,努力实现共享机遇、共创繁荣,也要共同化解威胁和挑战,努力做到共担责任、共克时艰,合力打造政治互尊互信、经济互惠互利、文明互学互鉴的和平发展、互利共赢、友好合作

梁昊光,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国家一带一路数据分析与决策支持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教授、博导。研究方向为发展理论。主要著作有《首都经济圈生态区研究》《中国一带一路投资与安全发展报告(蓝皮书)》等。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网    2017年6月05日

业界动态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